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农用化肥用量5984万吨(折纯)、比2015年减少38万吨,这是我国农用化肥用量自上世纪70年代(1974年)以来首次实现负增长。
农业部测算,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37.8%,比2013年和2015年分别提高7.8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这“一减一提”,离不开我们推行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行动标志着我国科学施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施用农家肥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
肥料是给植物提供养分的一类物质的总称。在远古刀耕火种的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学会将植物焚烧留下矿质养分为下一季节作物提供营养,到春秋时代已经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造肥和施肥技术。
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已经全面的阐述了施肥种类、特性、积造方法、施用方法,强调“地薄者粪之,粪宜熟”的基肥施用方法,以及“粪种法”的种粪施用技术和绿肥肥田技术。
古代的肥料品种不仅包括各种动物粪便、骨头、蚕矢、蚕蛹,而且有“割蒿沤肥”的习惯,在江河流域也有以塘泥积肥的广泛做法。
《齐民要术》中强调了绿肥种春谷可亩收10石,和当时的谷子一般亩产3.3石相比较,增产在2倍以上。晋时《广志》中介绍了水田种苕作为绿肥的技术。1911年,美国科学家金(King)在《千年农夫》一书中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帝国且千年不衰的奥秘就是农家肥的应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化肥生产能力仅6000吨,远远满足不了需求。1949年新中国初建即把化肥列为战略资源,举全国之力增加生产,并不遗余力用极其宝贵的外汇进口。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侯德榜等科学家为主要代表,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肥技术—“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建成了自主创新的现代化氮肥工业体系。磷肥从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硝酸磷肥—磷酸铵—复合肥整整摸索了半个世纪,钾肥工业从1956年在青海察尔汗干盐湖找矿开始,直到本世纪初研发成功“反浮选冷结晶”工艺后,才开始大规模生产。1990年中国超过前苏联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产国,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